5月19日下午,记者来到位于仙游县度尾镇的利农仙游度尾生产基地,感受高科技农业生产的魅力,探究“七山二水一分田”的莆田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实践。
走近生产基地,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整齐排列的薄膜大棚,棚内绿油油一片。
在利农农业技术(莆田)有限公司总经理严生仁的带领下,记者走进一个大棚内,几名工人正在给装满有机肥料的穴盘压孔,将一粒粒芥兰菜的种子播种在穴盘内的孔洞中,一孔一粒。
技术人员邱加辉说,这是给芥兰菜育种,待其长出叶子后再移到菜地里。种子独自在孔洞中生长,可以有效地吸收养料,快速成长。节约了时间,也让收获的芥兰菜比普通种植的大一些。
市场上的上海青,一般从播种到收成约需60天左右,但利农采用先进的技术,只需28天左右。而且,由于生长在大棚内,不受天气的影响,一年可以种植10次左右。
在一个番茄大棚内,五六名工人正有说有笑地工作着。只见他们一手捧着一碗墨汁样的液体,一手用蘸着液体的毛笔点在花瓣上。邱加辉介绍说,工人们手捧的是保花保果的药水,正在为番茄施肥。他说,通常施肥用的是喷桶,喷出药水覆盖的面积比较大,容易造成叶片卷曲,影响番茄成长。用毛笔蘸药水点花粉的办法,不仅能很好地保护叶片,也让药水更容易被作物吸收。
这些番茄都是种植在盆中,并未与土壤有“亲密接触”,属于无土栽培。盆内放置的是混合而成的基质,可为果蔬生长提供必要的养料。 严生仁说,无土栽培有一优势,那就是提高土地使用率。在一个大棚内,可以先种一种果蔬,长得差不多了,旁边可以套种其它的果蔬,巧妙利用时间差。该基地目前占地1500亩,无土栽培约有200亩,但无土栽培是一个趋势,种植面积将逐渐增加。
在生产基地逛了十几个大棚,记者发现,生产基地不仅棚内很整洁,就连道路上也很干净,基本上没发现有杂草。
“卫生好了,虫害生存的环境就没了,有利于果蔬健康生长。” 严生仁说,基地的技术人员每天都会巡视大棚和道路,一旦发现有杂草,马上就会清除掉。
因为虫害极少,果蔬绿色无污染,利农农业技术(莆田)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已有18个产品获得“绿色食品”认证及26个品种的“无公害认证”。市场覆盖福、泉、厦及长江三角洲和北方市场。
在利农仙游度尾生产基地内,有数百名工人在忙碌着,他们中大多是四五十岁的妇女。
今年60岁的林碧清是度尾镇度峰社区人,基地建起来后,她就到这里上班,主要的工作就是给果蔬上药、施肥、除草,每天8个小时,很轻松,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。林碧清说,她每天的生活充实了许多,还有两份收入:一份是工资,一份是耕地租给利农集团的租金。
记者了解到,利农集团已在仙游县度尾镇、大济镇、龙华镇、钟山镇建起6500多亩的蔬菜大棚,有1000多妇女在利农上班,其中大部分是四五十岁的妇女。
市农业局领导在接受采访时说,作为现代农业的示范,利农有绿色环保、高效优质、设施现代、集约经营等特点。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带动作用。比如,它引进了80多个新品种,其中最贵的一粒60元,将对全市种植业形成良好作用;它颠覆了传统农业的概念,产值是传统农业的20倍以上,且节肥节水,将对全市农民相信科学栽培起到积极作用。到2015年,该企业在仙游将建成万亩以上大棚基地,极大推动莆田农业产业化、现代化进程。缺地的莆田将大力推广“利农”模式,促进鲍鱼、花蛤、巴西菇等特色农业发展。其中有,组建南日集团,走出一条“风行海西、鲍打天下”的路子,并开展全国“海洋牧场”试点;力争2015年龙头企业至少有一个带动力强的投资项目和省级以上品牌产品;以“利农”为龙头,打造农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,全力实现“既要城市生活,也要田园风光”的城乡统筹。